舊址博物館是博物館的主要形式之一。隨著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此類博物館的數量逐年增多,而舊址博物館就是利用依托名人故居或者歷史事件發生地舊址空間進行合理的整合從而展示歷史,起到教育作用的博物館。舊址博物館陳列并非隨意地拼湊擺放,它需要根據所提供的條件,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則來施行。那么舊址博物館陳列設計原則
海戰博物館,cr網絡
1、真實性、完整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核心原則之一。大多數舊址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對原有建筑風貌進行修繕和還原。舊址類空間展覽必須在不改變原有空間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陳列布展,結合相關資料對舊址復原陳列。完整性概念不僅是保持建筑的完整性,也包含周圍環境和舊址建筑的融合。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指出:“古跡的保護包含對周圍一定規模環境的保護。”隨著人們對“建筑遺產”認識的深入,遺產由原先的獨立對象逐漸被看作一個復合多元的“整體”,完整性的含義得到了擴充。
2、可逆性原則
建筑文物古跡保護的標準要求文物的修繕方法是可逆性的,在修復過程中不對建筑結構產生傷害,并且在拆除相關構件的時候也不會對建筑本體產生影響,為以后的修復保護留有一定空間。同樣,舊址空間的陳列展覽設計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在布展的時候盡量不對原有空間造成損傷,承重類結構在設計上盡量不依附于原有建筑,而在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避免對原有空間材料造成傷害,以方便適應后期展覽的改造和變化。
3、可識別原則
舊址類建筑本身就屬于文物,在進行修復后用作陳列展覽空間的時候也同樣必須遵守可識別性原則。原建筑空間可以修舊如舊,但不能以假亂真。展示空間內部進行展示時所用材料與構件必須與整體環境協調,要讓人能夠區分出來,尤其是在進行場景復原的時候新老材料、新舊物品的交織較多。原有構件或者陳設可以加以修復保護,新增加的部分除了肉眼可辨別之外也可以加以適當的文字補充。
優秀的陳列展覽應該滿足觀眾對參觀舒適度的要求,舊址博物館陳列設計應遵循以上的幾種原則,使人們感到在博物館參觀是一種精神享受,從而自覺參與到博物館的文化活動中來。
在我國,干部人事檔案是黨和國家選拔、培養、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然而,這一重要領域在公眾視野中卻鮮有觸及。干部人事檔案文化展廳正是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項創新舉措,它以全新的視角和高度,聚焦新時代干部人事檔案的管理、利用與創新,旨在為人才培養和選拔提供有力支撐。
大部分有實力的公司都有專屬展廳,但是很多領導認為展廳建設好,有客戶參觀即可介紹,不懂如何運營展廳,有想法的企業會想各種辦法,利用展廳來提高企業文化,那本文從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下展廳合理運營的方法,來提升企業發展。
展廳平面布局圖,怎么畫才能更有節奏感呢?做展廳過程中,發現太多人繪制平面布局,一上來就橫平豎直地劃分空間,對內容解讀不到位,很容易導致布局畫的常規。
隨著科技的發展,企業的展廳也越來越智能,很多客戶咨詢過來,想做個幾百平方的展廳,第一要求就是希望展廳更智能,那么就智能而言,專業的展廳設計公司如何讓展廳更智能,本文就這個問題進行闡述,希望以下幾點給大家解答疑惑。
現在的專業展會越來越多,作為工廠也需要跨出門去宣傳自己的產品,尋找客戶。但在眾多的同行中間,面對已對所展產品已了如指掌的買家,怎樣才能在短時間內給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使在展會后能與你繼續作溝通?而不是面對你的傳真或郵件不知道你是誰?
廣義上的展廳是面向公眾的,狹義上的展廳是企業展示自身品牌形象的重要場所,展廳的特性讓它與辦公室裝修不一樣的,展廳設計公司為不同的企業提供不一樣主題的展廳,網上大多對展廳的特性和作用的解釋比較籠統和口語化,本文就對廣義上展廳的作用簡單的總結和詮釋下,僅供參考。
色彩在博物館視覺展陳設計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為加強視覺展陳設計的識別性,二為提升博物館展陳設計的標志性。博物館的色彩現象和設計中的色彩現象同理,皆由色相、明度和純度三種元素構成,研究色彩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作用時,可以從色彩的三個性質出發。
校史館是記錄歷史脈絡,記錄學校發展歷程的,是系統整合建校以來的關鍵事件、重要決策、教學改革等資料,梳理出清晰的歷史脈絡,讓后人知曉學校如何從萌芽起步,一步步發展壯大,為文化代代相傳奠定事實基礎。校史館是搭建聯絡紐帶,常為校友返校聚會、交流的場所,借參觀契機,不同屆校友重逢、結識新朋友,共享母校新變化,在情感紐帶加固下,校友更愿意為母校發展出錢出力、建言獻策。校史館是傳播校園文化的重要窗口,校史館猶如文化展廳向社會開放,吸引各界人士走進來,人們在了解校史過程中,也把校園文化帶出校門,提升學校在區域乃至全國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很多企業展廳的空間比較大,有些企業展廳會由于產品的多樣性,在展廳中央位置設計幾個中島區域,有些除了是中島柜,有些實力雄厚的企業會采用沙盤的形式,本文就展廳中為什么設計中島?以及中島的含義進行簡單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