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沉浸式媒體技術-后疫情劃時代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的加速發展》指出,COVID-19加快了沉浸式技術的采用,特別是在教育和培訓、虛擬活動以及藝術和娛樂領域。
Imeve開發了采用VR技術的Avatour遠程呈現平臺
世界經濟論壇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全球未來理事會由沉浸式技術和沉浸式媒體領域的跨學科思想領袖組成,該理事會評估了COVID-19對沉浸式媒體的影響。結果顯示,疫情使沉浸式技術的采用速度加快了數年,對各個行業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此外,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COVID-19也加速了客戶互動的數字化,例如,博物館等曾經不愿采用某些技術的行業、組織和機構突然被迫重新構想數字世界的體驗,以在全球停擺中生存下來。
本白皮書重點介紹了一些加快采用沉浸式技術的行業和部門。它概述了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教育和醫療培訓、虛擬活動以及藝術和娛樂領域如何加強對該技術的使用。
在教育領域,這些工具能夠通過數字媒體建立個人聯系,填補了課堂教學和有效性的巨大差距。外科醫生采用在線VR/ AR技術,讓學生和同事可以觀察和協助復雜的手術場景。此外,在過去兩年中,許多沉浸式科技教育活動的用戶參與度也有所增加。
除了在教育方面帶來顯著好處外,沉浸式技術還有助于在許多人感到孤立的時候建立一種人際分享、聚集和社交的感覺。除了視頻會議工具的激增,擴展現實平臺還增加了一個新的、創造性的維度,使視頻通話無法實現的空間共享成為現實。
沉浸式技術也正在滲透到藝術和娛樂領域。由于在封鎖期間,體育賽事的觀賽人數大幅減少,體育產業不得不考慮應用沉浸式技術,使球迷能夠通過虛擬方式觀看比賽。該行業使用的新興技術之一是體積視頻。這項技術使球迷可以以上帝視角觀賽,提供前所未有的極致體驗。
此外,隨著這些沉浸式技術的進步,本白皮還強調了安全和隱私的重要性。全球未來理事會提醒人們應認識到這種技術可能產生的消極后果,同時鼓勵開發這些令人興奮的新技術。過去的兩年有助于提高這些技術的早期采用,并證明它們可以支持更好地連接每個人。
5月22日上午,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開館儀式暨“上座”——留余齋藏中國古代坐具展在橫欄鎮舉行。該館作為橫欄鎮高端文旅項目之一,其成立是橫欄鎮不斷完善公眾文化設施,推動文化賦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舉措。
“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
數字展館是近幾年比較熱門的展館形式,對于很多博物館來說,建設智慧數字展館,給更多人以全新的瀏覽方式,比如法國盧浮宮數字博物館、紐約大都會數字博物館等,都有線上數字展廳。近日,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11月4日正式推出VR網上展館,館歌《僑愛中華》同日發布。
“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開幕式12月8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舉辦,同時拉開了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系列活動的序幕。這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首次舉辦以歷代班禪及宮廷佛教藝術為主題的專題展覽。
展廳空間作為一個載體,它可以傳達信息內容,如何傳達信息內容依賴于設計師對信息內容的理解,早期的信息傳達依賴最簡單的媒介,紙質報刊,海報設計等都可以是展廳的媒介。
由于疫情的到來,很多展覽性場所不能線下參觀,進而推出線上全景瀏覽,尤其是大型的博物館、藝術館等,近來疫情期間景寧縣畬族博物館“閉館不斷網”,升級打造“畬族博物館網上展廳”,市民不用出門就能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上直接刷展。
博物館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娛樂等功能通過互聯網表現出來,可以擴大博物館的收藏和展示空間,在互聯網上向博物館呈現真實物理博物館的立體方式,從而將博物館帶入一個公眾可以參與互動的新時代,引起觀眾的濃厚興趣,從而達到科普的目的。近日,滄州博物館打造了“革命烽火 紅耀滄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滄州革命史展”網上展廳!
為弘揚與傳承醫院優秀文化,發揚醫院優良傳統,建設院史館是醫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醫院回顧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平臺,近日,仁濟醫院院史館“云”展廳上線試運行。
我們以打造精品出發,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思路構思展館設計,精準展示鄉村振興戰略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