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無錫慈善博物館落成開館暨“錫善云城”上線儀式在蕩口古鎮舉行。
無錫慈善文化悠久深厚,蕩口古鎮的華氏義莊早在明清時期就利用義田收入扶貧濟困、興辦義學,被譽為“江南第一義莊”。無錫慈善博物館一側的果育鴻模小學舊址,曾是華氏族人華鴻模在華氏義莊“耕余書屋”的基礎上捐資創辦的蕩口第一座新式學堂。全新建成的無錫慈善博物館建筑外形融入“上善若水,滴水之恩”的景觀概念,布展內容體現善與誠的底色,小而美的呈現。館內一層、二層為基本陳列展和專題展,基本陳列展以“永錫不匱——無錫慈善的傳承與創新”為題,全方位展示無錫古代慈善歷史文化和近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歷程;專題展廳“文教春秋”和“薪火鴻模”聚焦教育與慈善的交融。地下一層臨時展廳在開館期間以“慈·善——從手到心的給予”為主題設展,來自國內多家知名博物館的110件珍貴展品正式展出,其中包括36件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24件三級文物。值得一提的是,無錫慈善博物館所舉辦的“大愛無疆——無錫慈善事業展”已獲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主辦的2024年度“博物館里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
當天同步上線的“錫善云城”依托3D數字技術,線上集成全市92處慈善遺存,并創新打造無錫慈善主題的社交應用場景,人們可以在線游歷無錫慈善博物館,成為全新的慈善文化體驗方式。
下階段,無錫慈善博物館將承載教育、交流、活動和研究等多重功能,并聯動蕩口古鎮及周邊博物館、文保單位,構建“1+N”展示體系,成為一個貫通線上線下、鏈接社會各界的慈善文化綜合體,積極引導大眾樹立慈善意識、參與慈善活動,以慈善之心、慈善之行,促進慈善事業蓬勃發展,不斷擦亮無錫慈善名城名片。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近日,首批廣東省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點名單公布,共有25個單位成功入選。其中,陽江核電公眾信息中心科普展廳上榜,成為全市唯一獲得該稱號的單位。
疫情讓很多展會延期停辦,疫情的長期存在,又不能全面開放,所以就得考慮疫情下,如何進行線上展示,線上展廳是線下展會的補充形式,有了更好的體驗效果,成為了線下模式和線上模式之間的過渡。10月26日,中國(安徽)科交會線上展廳正式啟動上線,展廳通過構建3D沉浸式數字空間,給觀眾帶來多重交互形式的創新成果參觀體驗。記者獲悉,該線上展廳將全年對外開放,持續發布最新科技成果,助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科交會”。
據了解,正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舉行的“萬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備受武漢市民關注。該展覽于7月開始對外開放預約參觀,每天“一號難求”。7月26日,武漢市江夏區核酸檢測發現4例無癥狀感染者。7月27日,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發布公告稱:根據近期疫情防控形勢,按照學校統一要求,萬林藝術博物館(含三樓咖啡廳)自7月27日起暫停開放。
科普展廳既有科普、展示、體驗等功能,又有科技展示功能,是宣傳科技、文化、衛生等各方面知識的窗口,全方位展示現代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今年7月10日,落戶于相城的CCF業務總部和學術交流中心正式啟用,為蘇州及相城數字經濟產業創新集群建設集聚更多資源要素,凝聚更多創新力量。
由于疫情的到來,很多展覽性場所不能線下參觀,進而推出線上全景瀏覽,尤其是大型的博物館、藝術館等,近來疫情期間景寧縣畬族博物館“閉館不斷網”,升級打造“畬族博物館網上展廳”,市民不用出門就能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上直接刷展。
警示教育主題展廳的建設和運用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正風反腐成果對全市黨員干部開展警示教育的重要舉措,通過展廳內各個主題的展示,精心打造了具有特色的警示教育展廳,使警示教育實現了陣地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階段,消費扶貧專館立足當地本土特色,積極發揮其直接溝通對接貧困戶和扶貧企業農特優產品的優勢,建立平臺、拓寬渠道、搭建產銷網絡,把現有的扶貧產品做優做強。武漢消費扶貧專館由武漢市扶貧辦、江漢區政府、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市分公司聯合建設,是武漢郵政系統首個投入運營的以消費扶貧為主題的專館。它主要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利用線下的展廳展示,以及線上的“武郵購扶貧專區”,讓消費者既能在郵政線上電商平臺下單精選的農產品,到館內自提,也可享受由郵政配送到家的服務。“武漢消費扶貧專館·江漢館”現已引進38家本地農村合作企業出產的200余款農特產品。
大亞灣有海洋科普展館了!記者從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獲悉,由該保護區管理處打造的海洋科普展廳日前已打造完成并免費對外開放,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時間。
5G,全新的萬物互聯時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通信技術與互聯網的融合,科技引領時代發展的步伐,5G展廳的出現更好的詮釋了5G技術在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及應用。8月1日,由甘肅移動投資建設的甘肅5G聯合創新中心,正式建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