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2024年12月,中央對革命老區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為革命老區文旅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因此紅色文化展廳的建設也更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義。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一個紅色文化展館,希望通過它們內容、創意亮點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1、展館介紹
中央蘇區歷史基本陳列展分8個部分共36個單元,主要展示中央蘇區開創、發展壯大、受挫轉移、浴血堅守的革命史實、蘇區精神的孕育形成和與全國其他12個蘇區的關系。
為參觀者提供一個全面了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歷史、其他蘇區歷史和接受革命教育洗禮的重要平臺。
2、展館大綱
展陳主線: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蘇區軍民開展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
展覽以蘇區發展為節點分為八個部分,全景式的展示了中央蘇區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敬仰與關懷。
第一部分 蘇區雛形
1.1馬克思主義在江西的傳播/1.2革命火種點燃贛南閩西大地/1.3星火燎原中央蘇區雛形始現
第二部分 鐵血搏斗
2.1第一次反“圍剿”勝利/2.2第二次反“圍剿”勝利/2.3第三次反“圍剿”勝利
第三部分 奠基定都
3.1“一蘇大會”的艱難籌備/3.2臨時中央政府成立/3.3蘇維埃運動的大本營和指揮中樞
第四部分 鞏固發展
4.1拔出白色據點 鞏固蘇區疆域/4.2東征西進 激戰水口/4.3第四次反“圍剿”勝利/4.4鼎盛發展的中央蘇區/4.5“二蘇大會”隆重召開
第五部分 建設實踐
5.1打破封鎖 發展蘇區經濟/5.2蘇區工業農業的蓬勃興起/5.3統一財政金融 促進蘇區貿易/5.4暢通郵政事業 改善交通環境/5.5蘇區文化教育事業方興未艾/5.6開創性發展體育衛生事業/5.7建立蘇區法制/5.8健全群團組織
第六部分 戰略轉移
6.4第五次反“圍剿”失敗/6.2蘇區形式惡化 準備突圍轉移/6.3中央紅軍告別蘇區出發長征
第七部分 浴血堅持
7.1中央分局留守蘇區掩護主力轉移/7.2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的三年艱苦斗爭/7.3停戰談判游擊紅軍北上抗日
第八部分 蘇區精神
8.1堅定信念/8.2求真務實/8.3一心為民/8.4清正廉潔/8.5艱苦奮斗/8.6爭創一流/8.7無私奉獻
3、亮點設計
整體展覽動線設計延綿起伏寓意革命曲折征程,再通過空間布局、圖文及實物展品、場景還原、數字多媒體設計等突出重點,增強觀展節奏。
大廳-主題雕塑
取名為“蘇區旺火”的巨型雕塑正前方(第一層)是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第二層是紅軍指戰員以及全國的勞苦大眾和蘇區建設者們的身影;雕塑的第三第四層則是以中央蘇區和13個蘇區革命遺址等標志物及紅軍長征為背景,鋪就而成。
正面雕塑約有80平方米大小,第一層立體人物為玻璃鋼仿古銅色人物等比雕刻,其他為黃砂巖石材雕刻。整體具有非常強的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讓人肅然起敬,懷念和愛戴油然而生。
反“圍剿”勝利(旁觀者觀看場景還原)
為扼殺蘇維埃革命運動,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重兵先后對中央蘇區發動3次大規模軍事“圍剿”。毛澤東、朱德指揮紅軍在蘇區人民積極支持配合下,開展了艱苦、英勇的反“圍剿”戰爭。
槍聲響起,硝煙彌漫,雕塑人物影影綽綽,立體墻面上手繪背景畫面,面層疊加投影畫面展示雷電效果及文字內容、底部暗藏煙霧發射裝置,對應槍聲和炸彈聲音煙霧放出。這樣多種媒介相結合使用,依次給到參觀者各種信息,使得單個場景也具備完整的故事性。
夜渡于都河出發長征(體驗式穿越場景)
1934年10月7日開始,中革軍委先后向各軍團下達撤離戰場開赴于都河沿岸集結補充的命令。
這是于都人民幫助紅軍夜渡于都河搭建浮橋的場景復原。整個場景中,前景為船舶搭建的浮橋橋頭和紅軍渡河背影等比復原,遠方背景為投影儀投射的于都河畫面,月朗星稀,投影畫面中河水湍急,視角不斷前移讓代入式的感受夜渡于都河的驚險和緊迫。
一蘇大會
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謝氏宗祠隆重開幕。
謝氏宗祠外觀場景還原,中間門洞集合全息投影設備,3維立體的講述了一蘇大從艱難籌備到隆重開幕的故事。場景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使得空間更有張力的同時吸引參觀者駐足觀看。
4、展館速覽
序廳布置為方正空間,更顯莊重,墻面為暖色調石材干掛,紅色雪弗板雕刻的展覽主題字正中顯示。
展廳內展板基本都為20mm厚高密度雪弗板,灰色金屬收邊條。
玻璃鋼人物雕塑模型結合做舊家具作為空間上的過渡區域。
地圖展墻結合燈帶,可以將行軍路線十分直觀的展現。
展廳空間轉角設置局部雕塑場景,背景為墻繪及投影燈效,讓靜態的畫面生動起來。
總結:紅色基因永續相傳,這個紅色文化展館的建成與開館,就是以創新的形式推廣紅色文化,深化文旅融合,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疫情防控期間,晉中市紀委監委暫時關閉警示教育中心并及時推出網上虛擬展廳,讓更多參觀團體及個人足不出戶便可身臨其境參觀展廳,接受警示教育洗禮,感受廉政文化熏陶。
隨著信息時代與數字社會的持續演進,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全球博物館行業都以各自路徑探索,攻克一道道難題——如何通過數字方式更生動鮮活地介紹文化遺產?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如何促進知識創造?如何在缺少工作人員的情況下可持續地運營數字化服務?博物館“數字化”,路在何方?在這一重塑場館體驗、拓展全新功能的行業激流中,英國、德國的博物館立于潮頭。
9月20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正式推出雙創主題展云展廳。雙創主題展云展廳部署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網絡服務平臺(以下簡稱科創中心平臺)上,將持續更新展陳內容,打造不落幕的雙創主題云展廳。
黨建展示中心(展廳)能讓民眾比較全面的了解政策實施的目的以及細節,從而積極參與、合理提議。讓參觀者了解黨建文化,引導參觀者走向正確的方向,昨日,“紅色港灣”廣州國企黨建展示中心、廣州國企黨建研究中心在珠江岸邊的港口中心揭牌。該中心是全省首個永久性、綜合性國企黨建展示館,作為紅色資源的精神殿堂和紅色教育的權威陣地,為廣大國企黨員干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動紅色基因傳承開辟了重要的實踐平臺。
疫情讓很多展會延期停辦,疫情的長期存在,又不能全面開放,所以就得考慮疫情下,如何進行線上展示,線上展廳是線下展會的補充形式,有了更好的體驗效果,成為了線下模式和線上模式之間的過渡。10月26日,中國(安徽)科交會線上展廳正式啟動上線,展廳通過構建3D沉浸式數字空間,給觀眾帶來多重交互形式的創新成果參觀體驗。記者獲悉,該線上展廳將全年對外開放,持續發布最新科技成果,助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科交會”。
博物館作為文化與歷史的載體,其展廳燈光設計不僅是技術工程,更是科學與美學的融合。優秀的燈光設計需平衡文物保護、視覺敘事、觀眾體驗與空間美學四大維度。本文通過分析技術參數、經典案例與前沿技術,探討博物館展廳燈光設計的核心邏輯與實踐路徑。
作為家電領域的全球第一品牌,10月,海爾智家在歐洲各國推出首個虛擬展廳,為用戶帶來互聯的、量身定制的“未來之家”沉浸式體驗,進一步加速智慧家庭在全球落地,也為市場可持續增長提供助力。
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馬六甲歷史城區(雞場街)工委會及馬來西亞盛泰國際置業集團30日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將在馬六甲設立展廳。這也是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在吉隆坡之外的首個固定展廳。
基層立法聯系點“小展廳”,感知中國式民主“大氣象”。12月5日,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基層立法聯系點展廳正式開館,同時迎來了第一批“小客人”——寧波市慈城鎮中心小學學生。大家在志愿者的帶領下“零距離”了解國家法律發展歷程,“沉浸式”感受司法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