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運用到日常。1月6日,上海博物館與科大訊飛、阿科瑟司、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三家前沿科技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邁上“智慧場館”建設的快車道。澎湃新聞獲悉,上海博物館此前根據自身特點提出AI展廳導覽和AI文物科研兩方面場景需求,其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場景建設方案被確認為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19個試點應用場景之一。
在當今時代,科技越來越多進入生活,也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水平。比如敦煌研究院通過多年的文物數字化保護探索,建立了敦煌石窟數字化檔案;各大博物館也紛紛推出智能導覽、網上虛擬展廳、VR互動等,提升公眾的觀展體驗。
上海博物館在打造智慧場館的設計方面也邁上了新臺階。1月6日下午,上海博物館分別與上海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阿科瑟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三家科技企業和單位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展人工智能及智慧文化場館建設等相關的業務合作。
2019年4月,上海市經信委征集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上海博物館根據自身特點提出AI展廳導覽和AI文物科研兩方面場景需求,其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場景建設方案得到專家認可,并被確認為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19個試點應用場景之一,已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閉幕式上發布。
文章來源:官方平臺《上博將打造“智慧場館”:AI展廳導覽和AI文物科研先行》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圖片來源網絡。
在科技浪潮洶涌澎湃的時代,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浙江大學科技成果產業展示中心,作為連接高校科研與產業應用的橋梁,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實力,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綻放著璀璨光芒。它不僅是浙江大學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更是創新創業的熱土,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6月8日,在第16個“國際檔案日”來臨之際,歷下區檔案館在歷下文體檔案中心舉辦了“奮進新征程,蘭臺譜新篇”主題圖片展暨歷下區檔案館“歷下歷史文化主題展廳”啟用儀式。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是中國科協為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科普工作的積極性,發揮社會科普資源的作用,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積極推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經常化,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服務而設置的。近日,中國科協公布了《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認定名單》,駐陜央企中煤地質總局煤航集團大數據中心展廳被認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線上展覽館是為了滿足那些疫情不能出門或者想網上“沖浪”瀏覽展覽館的用戶,知識可以分享,閱讀讓人進步,線上瀏覽可以隨時隨地,只要有手機有網絡即可,近期,為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禁毒宣傳工作, 南頭鎮“陽光之家”青少年禁毒體驗式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線下禁毒宣傳陣地,推出360度全景 線上展覽館,讓廣大居民群眾突破時間和時空的限制,在家也能輕松學習禁毒知識。
近日,天津地鐵票務實訓基地暨“地鐵研學體驗館”揭牌儀式在天津地鐵9號線二號橋站舉行,河東區互助道小學師生代表作為首批體驗官受邀參加“地鐵研學體驗館”第一課。
水利史展示廳是一個集歷史、文物、科普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性展館,能讓市民更直觀地觸摸歷史脈絡,感受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底蘊。2022年5月,韓江局潮州供水樞紐韓江水利史展示廳順利建成并通過驗收,進一步夯實潮州供水樞紐水情教育基地場館設施基礎。
記者近日獲悉,為打造好對外宣傳的“名片”,江門人才島綜合展覽館(以下簡稱“綜合展覽館”)經過緊張施工,將于春節后交工。
6月2日,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和西安市紅色體育博物館聯合籌備的北京體育歷史文化展覽館在北京前門大街大江胡同揭幕開館。1000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100多件革命文物……3000余平方米的展廳延伸出800多米的展線,向大眾展示著中國體育文化的魅力。同時,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授予北京體育歷史文化展覽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2019年是祖國母親70周年國慶,國慶期間,云南怒江傈僳族歷史展廳在怒江州檔案館建成,并一直對外開放,云南怒江傈僳族歷史展廳的建成彰顯傈僳族歷史的文化價值。通過參觀傈僳族歷史展廳更好的彰顯時代的特點和歷史文化長河,才能夠讓更多參加展覽的人士,從展廳設計之中體會到獨特的歷史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