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9月1日正式開館以來,中華慈善博物館一直以恪守“祈通古今、以宏慈善”為使命,為打造成中華慈善文化的展示窗口、教育課堂、交流平臺和研究基地而努力。經過150天的改造升級,中華慈善博物館總面積700平方米的兩個臨時展廳基礎裝修工程昨天竣工。
中華慈善博物館
中華慈善博物館(簡稱慈博館)館內分慈善思想、慈善歷程、慈善組織等六個展區。此次升級改造的兩個臨時展廳位于慈博館二樓,總投資近120萬元。征集陳列部主任程偉介紹,改造方案對兩個臨展廳的功能定位進行了明確,分為器物廳和書畫廳。
據了解,自本月15日起,“江海·新象”當代中青年藝術家作品學術邀請展將正式與市民見面。此后,慈博館將陸續推出第27屆中國公益廣告“黃河獎”暨2020年度江蘇省優秀公益廣告作品展、2021年南通書畫名家作品迎春邀請展等一系列臨時展覽。此外,依托今年征集的抗擊疫情見證物和館藏文物,還將推出相關原創展覽。
“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在審美意象的生成過程中,空間審美直覺和邏輯思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空間審美直覺作為非邏輯性思維,能直觀地理解和感知美的存在,而邏輯思維則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分析,為審美意象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審美意象的產生是個人生命體驗與自然、人生和社會的交融,邏輯思維在這一交融過程中起著媒介的作用,推動著審美意象的生成和發展。
6月27日,里耶秦簡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展示廳揭牌儀式在龍山縣里耶古城(秦簡)博物館舉行。
1月26日,“泛海凌波——9世紀以廣府為中心的貿易陶瓷專題展”在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陳列樓臨展廳開幕,共展出200余件(套)文物,其中包括“黑石號”出水文物68件(套)、銅官窯文物47件(套)、廣州地區出土或館藏文物86件(套)。
12月26日,國學文化教育展在市展覽館開展,共展出唐詩、宋詞、元曲中的經典作品100首。作品融合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書法藝術,并配以精彩賞析短文,完美展示了“唐宋元一脈相承,詩書畫三絕合璧”的藝術。展覽由市文旅局主辦,2020年1月5日截止。圖為觀展市民正在用手機拍攝自己喜歡的作品。
8月30日上午,金山房建集團建設的亭林新社區規劃展示中心啟用儀式在亭林鎮舉行,占地4866平方米的規劃展示中心也將正式對外開放,通過沙盤模型、LED屏幕、巨幅地圖等形式,展示亭林新社區整體的未來發展規劃。
檔案館主要是收集和管理檔案,但都同時保存有一 定數量的資料。近日,晉中市檔案館關于“晉中記憶”展廳恢復開放,“晉中記憶”展廳定于2021年3月15日恢復對外開放?,F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為全面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深入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谷城縣檢察院黨組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從標準上高位推進,全力打造實景化、情景化的黨史學習教育展廳,6月8日,展廳正式開放,谷城縣檢察院組織全體檢察干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參觀活動,共同跟隨黨史發展腳步,感受共產黨艱辛奮斗的歷史,從百年黨史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凝聚奮進新征程的力量。
地質博物館是指以地球發展、地貌演化、巖石礦物等為主題的博物館,8月14日上午,歷經10年建設,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正式建成并免費向公眾開放。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展示的重要載體,其設計不僅需要展現歷史的厚重感,還需通過空間、視覺和體驗的多維度融合,讓觀眾在有限的空間內感受到無限的文化魅力。長城博物館作為一個典型案例,完美詮釋了博物館設計的“三部曲”:策劃、設計與實施。本文將以長城博物館為例,深入探討如何通過這三個步驟,打造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文化展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