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是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將發揮文化客廳的重要作用,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近日,記者從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濟南將支持建設13個黃河非遺展館,著力打造“一展館一特色”的黃河非遺展示體系。
為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黃河歷史文化遺存保護、搶救和修復工程,濟南著力在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上破題,深入挖掘梳理黃河非遺相關項目,認真梳理沿黃河流域區縣與黃河有關的濟南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狀況,以及與黃河有關的文化品牌、節慶活動,在掌握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找準歷史文化展示工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的結合點,將當地黃河文化挖掘、展示、傳承,通過黃河非遺展館這一載體,有機融為一體。
一是從頂層設計上做好規劃布局。在區縣開展非遺資源和展館建設條件摸底的基礎上,對展館布局、展示項目進行研究論證,做到既合理規劃布局,又突出非遺特色。支持建設13個黃河非遺展館,著力打造“一展館一特色”的黃河非遺展示體系,更生動鮮活展現黃河非遺魅力,提升了黃河非遺的可見度,取得了較好成效。
二是將非遺展館與公共文化場所功能相銜接,做到展館免費對外開放,打造研學、展示、體驗的公共文化陣地。13個展館全面展示了當地非遺資源,講述了非遺傳承歷史脈絡,既讓當地人記得住鄉愁,也讓外地人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特質,既是非遺傳承、體驗基地,也是當地文化展示窗口。
三是打造公共綜合展館為主、非遺主題展館為輔的黃河非遺展示體系。目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級13項,省級74項,市級450項,縣區級6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8人,省級42人,市級212人,縣區級303人。除在沿黃河鎮村選址建設黃河非遺展館外,我們還積極引導與黃河有關的非遺項目建設主題展館,龍山黑陶、宏濟堂、百脈泉、福膠、鼓子秧歌、商河火燒等一批非遺項目建立非遺博物館,極大豐富了黃河非遺展示內容,增強了黃河非遺可體驗度。
下一步,濟南將進一步完善提升黃河非遺展館,加大非遺展館宣傳推廣,將展館的活化利用與激發非遺傳承活力有機結合,以非遺展館為依托,開展黃河非遺研學游、自駕游,開發黃河非遺伴手禮,深入挖掘闡發黃河非遺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提高黃河非遺保護水平,更好賦能濟南文化建設。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在展廳設計中,“空間敘事”早已超越單純的展品陳列,成為連接觀眾情感、傳遞文化內核的核心手段。通過動線規劃、材質碰撞、光影交互和科技賦能,設計師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時空旅程。以下是全球十大極具啟發性的空間敘事案例,帶你感受“會講故事的空間”如何顛覆傳統展陳邏輯。
《發現臺灣》是一個常設展覽,專門展示國立臺灣博物館的藏品歷史、臺灣自然和原住民寶藏的歷史,以及一個世紀前建立這個機構的日本研究人員的歷史。展覽的布景將過去與未來聯系起來,通過 367 件作品(包括博物館藏品中的 265 件最重要的作品)質疑文化遺產的前景,面對當代臺灣藝術家創作的雕塑、視頻和聲音裝置。
黨建展廳是近幾年在黨建文化建設中比較常見的展示形式,很多地方宣傳教育黨建文化都會選擇這種形式,成為了宣傳黨建工作的新陣地,展示黨員風采的新窗口,開展黨員教育的新平臺。昨日,鄂爾多斯市交通運輸局智慧黨建展廳正式開展,該智慧黨建展廳以“黨建引領、筑夢交通”為精神內涵,全面展示了近年來鄂爾多斯市交通運輸局的發展歷程。
對于疫情階段不能外出了人來說,網上瀏覽各種景區景色是不錯的選擇,隨著國內vr技術的發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景區依托網絡平臺,專業vr全景公司拍攝,讓各種景區景色都能網上瀏覽,比如洛陽就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
7月14日,國家海洋博物館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有序恢復開放。
每逢周末,極具人氣的文化地標市博物館,吸引眾多賓客參觀,共享“文化家園”。
日前,五華縣鄉村振興農產品展示推介中心揭牌,標志著該縣首個全縣范圍內農產品展覽、交流和推介綜合性平臺成功搭建。
近日,廣州灣區新岸(羅沖圍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舉行城市展廳揭牌儀式。白云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強化統籌指導和大力支持羅沖圍片區改造各項工作,要求區政府各相關單位協同聯動,加強對羅沖圍片區改造工作的業務協調,推進改造進程,打造白云樣板。
在歷史展覽中構建敘事,既需要在史料基礎上組織線性結構,串聯符合史實的因果關系鏈,又需要結合空間關系,通過起伏節奏牽動觀眾情緒,引發思考和共鳴,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