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鄒城:建設非遺展示基地彰顯文化生態新貌
進入暑期,山東省鄒城市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鄒城)展示基地(簡稱“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迎來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
2021年4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同意在鄒城設立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同年12月,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正式落戶鄒城,是山東省唯一的縣級國家非遺展示基地。今年6月26日,“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精品展館正式開館,分為“天時同風”“地利合樂”“人和情美”“匠心手造”4個篇章。展館依次提煉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規矩,成方圓”等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所在,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打造品牌,保護生態
7月22日,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內,鄒城市民吳曉飛正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參觀展覽。“我們當地的孩子,從小就知道家鄉文化底蘊深厚。”吳曉飛說,非遺是傳承地方文化最生動的載體,通過系列非遺展覽展演,能讓鄒城市民更加了解家鄉,也讓市民出游多了一個景點。
對文化生態的保護是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舉,而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的建設,就是鄒城市推動文化生態整體保護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鄒城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主任,相關市級領導為副主任,市直相關部門單位為成員的建設委員會,推動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建設。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指導組建專家委員會,指導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開展“四研四展”活動。
鄒城市利用孟苑孟子大殿西展廳打造總面積5000平方米的展示陣地,作為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辦公區和展覽區。其中,辦公、科研、展示、會議、資料空間1200平方米。同時,鄒城市將“風近鄒魯.禮樂中華”作為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品牌,有機融入母教文化、鄒魯文化、禮樂文化、伏羲文化等鄒城地方特色文化內容,全力打造國家級文化品牌。
鄒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勝表示,近兩年,當地依托專業力量,策劃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區進京展示活動,啟動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區專題研究項目,在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遺精品展覽周活動期間,舉辦鄒城非遺展覽展示及學術研討等系列活動。鄒城市還踐行“研字當頭、以研帶展、以展促研”工作模式,以“四研四展”為工作特色,每年列支專項研究展示經費,在特定時間節點、特定文化空間舉辦文化交流展示活動,實現鄒城非遺立體化保護傳承。
聚焦特色,明確定位
2020年9月,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辦。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推薦,“鄒魯禮樂”作為唯一受邀的市級非遺項目,精彩亮相博覽會,成為此次展會期間的網紅打卡項目,實現了鄒城項目參展國家級非遺展會零的突破。
2021年5月,為貫徹落實中央及北京關于推進北京中軸線文化保護利用工作的指示精神,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推薦,“鄒魯禮樂”“嶧陽孤桐古琴”等非遺項目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開展非遺展演活動,得到與會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為進一步確定“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基地品牌定位,2021年5月,鄒城市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舉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鄒城)展示基地”規劃與品牌定位學術研討會,奠定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爭創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基礎,確定了將“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定位為基地文化品牌。
此外,鄒城市還跨區域承辦“河和之契”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遺交流弘揚傳播品牌系列活動,持續擴大文化影響力。2021年1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泰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河和之契:2021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在山東泰安開幕。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作為承辦單位和支持單位,以“風近鄒魯.禮樂中華”主題展,亮相“流動的文化——山東省大運河沿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特裝展區。
廣泛參與,各方共建
近年來,鄒城市立足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使命,在守正創新中打開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局面。當地投資近7億元,建設總面積8.7萬平方米的孟子研究院;投資20億元建設保利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實施鐵合金廠工業遺存保護性開發;連續16年舉辦母親文化節,持續舉辦世界儒學大會青年博士論壇、國際中學生儒學辯論大會、鄒魯文化城市座談會、“中華家道”研討會等活動,組織“平派鼓吹樂”“鄒魯禮樂”等非遺項目開展對外文化交流20余次。
鄒城市副市長布方鋒介紹,未來,鄒城市將積極推薦當地優秀青年文化人才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等上級單位學習鍛煉,舉辦鄒城非遺保護管理隊伍研修培訓班,有效提升其業務水平,培育壯大研究者、傳承者和傳播者隊伍,著力構建“人才流動起來、思想活躍起來、非遺蓬勃起來”的工作格局。同時,鄒城市計劃深入挖掘非遺項目特色亮點,包裝形成拳頭產品,打造對外展示傳播品牌,全面帶動非遺傳播內生動力。擬在北京舉辦“風近鄒魯.禮樂中華”——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區精品展系列活動,打造“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品牌。
陣地建設,是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的重要特色。鄒城市提出,今后要廣泛吸納高校、科研機構作為駐基地代表單位,建立非遺實習實踐基地,聯合培養非遺展覽展示研究人才,積極承接國內大型學術交流活動。結合文旅資源和節會活動,探索設立分基地,拓展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展覽展示陣地。鄒城市還計劃充分發揮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作用,市政府每年列支開放補助資金,保障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精品展館定期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延伸閱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鄒城)展示基地展館開館》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徐謂禮文書完整記錄了徐謂禮這樣一個南宋中級官員從嘉定十四年初入仕至淳祐十二年,約三十年的仕宦經歷,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為系統完整的宋代“官員檔案”,也是首次于墓葬中出土的宋代文書,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元宇宙展廳是作為"元宇宙"主題展館,通過不同材質的運用以及燈光效果的變化營造出多元化的視覺感受。近日,云南移動著力打造的元宇宙展廳精彩亮相。展廳旨在推廣中國移動元宇宙、數字人等應用,給訪客帶來沉浸式元宇宙體驗。
打造不閉館的全面從嚴治黨主題展館,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數字展館正式上線,即日起,觀眾登錄武漢革命博物館官網,足不出戶就能感受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走過的偉大足跡。
11月28日上午,煙臺市互聯網行業黨群服務中心揭牌。該中心啟用后,將為全市互聯網企業搭建起功能完備的黨群服務平臺和業務發展支持平臺。
1月1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行了“新春文化系列展覽——牛氣沖天”媒體專場活動。本次展覽展示了一百余件與“牛”相關的珍貴館藏文物,其中不少藏品為首次亮相,為市民帶來一場五味俱全的“解牛”之宴。據悉,展覽將從1月19日起持續至4月30日,市民可免費參觀。
通過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館,可以將革命歷史知識、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傳輸給群眾,潛移默化,行之有效。6月17日,江西師范大學舉行紅色文化教育館揭牌儀式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遷址揭牌儀式。
日前,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舉行“一路先行·品質路上”文化展廳揭幕儀式。“一路先行·品質路上”文化展廳是浙江交通工程管理中心黨建品牌與質監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以浙江交通質監系統的黨建品牌“品質路上”為主題,以3條主線5個板塊為整體框架,全面展示浙江省交通質監發展歷程。
11月2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部和意大利教育大學科研部主辦,山東省科學技術廳、濟南市人民政府、中意技術轉移中心承辦的第十屆中意創新合作周濟南分會場開幕式舉行。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600余位中意代表共商合作,深化兩國科技創新交流。
垃圾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社會、經濟、生態等幾方面的效益。日前,湖州市南太湖新區首個垃圾分類展廳在鳳凰二村落成,附近的居民們有了深入了解垃圾分類的新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