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與20多家學校建立了館校合作機制,該館的社教人員每周都會走進學校,開展瓷文化系列課堂,系統介紹景德鎮陶瓷發展歷史,寓教于樂,讓學生們動手體驗,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在天津,天津博物館結合自身豐富的館藏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職能和力量,為學生們開設“思政課”;在四川,成都博物館創新開設“周末兒童博物館”,根據兒童認知特性設計課程與活動,讓孩子們玩得盡興,同時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博物館不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詮釋文物意義和價值的場所,承載著社會教育的重要功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如何延續“博物館熱”,不斷加強文遺保護利用,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1905年,張謇在創辦南通博物苑時就提出了“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宗旨,主張博物館和圖書館一樣都是學校教育的后盾。而這也是我國近代首個由中國人創辦的博物館。我國現行《博物館條例》也明確提出,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的組織,突出強調博物館的教育意義。通常來講,博物館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如果說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館的靈魂,收藏和研究以教育為目的并服務于教育。更充分挖掘、利用和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我們必須要寫好的一篇大文章。
加強研究闡釋,深度挖掘文物藏品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將豐富的博物館資源轉化為寶貴的教育資源。人們逛博物館不只是為了“打卡”看熱鬧,更是意在從文物藏品中獲得知識,接受文化熏陶、觸發理性思考、豐富內心世界。博物館的文物給人以直觀、真實的感受,這是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的地方。而要真正實現文物藏品的教育意義,不僅要考察其歷史,還要深挖蘊含其中的精神內涵,展示蘊藏其中的道理哲理和價值觀念等,展現深嵌其中的國人獨有的精神世界和審美,發揮其對觀展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價值引領作用。
注重活化利用,樹立以觀眾為中心的展覽展示理念,善用科技手段,寓教于樂。走進博物館的參觀者不是被動聽講解的“看客”,而是能夠圍繞文物藏品進行觀察、體驗、思考、實踐的“文物利用者”。在策劃展覽和展示文物時,要充分考慮到公眾的特點和教育的需求,堅持分眾化、注重體驗感、提升啟發性。收藏進博物館的文物由于脫離了其原來的歷史場域、文化坐標和使用場景,從而給觀眾更好理解其價值帶來一定困難。如何幫助公眾更好理解文物的歷史和內涵,也正是開展好博物館教育的關鍵。可借助科技手段,通過數字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讓文物“活”起來,同時創新策展方式,提升互動體驗,開發更多創意產品,讓觀眾在與藏品“對話”中實現寓教于樂,進一步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等八部門聯合公布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中,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不同類型的博物館都名列其中,為館校合作、協同育人開拓了新天地。館校雙方充分利用博物館里的豐富文物和展陳資源,緊密結合大中小學各門思政課程,將文物知識融入學校教育之中,既能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又能有效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實現博物館教育與思政課教學的雙贏。我們要以當下不斷升溫的“文博熱”為契機,不斷加大對博物館科學研究的投入,不斷創新博物館教育的呈現與表達,更好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學生等諸多群體得到更豐富更持久的文化滋養。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8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黃剛(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11月24日上午,位于外高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的“智能制造物聯網”展廳正式開幕,該展廳是由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VDW)與上海浦東智能制造協會攜手打造的智能制造物聯網聯合演示中心,將通過遠程互聯及現場接入的形式,提供不同技術、標準和品牌的機器、終端設備、軟件與通用機械技術接口(umati)連接的展示平臺,展示最前沿的工業數字化應用成果。
2020年10月20日,江西省美術館正式推出官方線上展廳服務。線上展廳采用VR虛擬現實技術生成三維展廳全景畫面,讓網友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身臨其境般的體驗。
2022年1月20日下午,中國僑聯舉辦的華僑冰雪博物館落成典禮暨“共筑夢想 同赴未來——華僑華人與冬奧主題展”開幕式在北京隆重舉行,是國內首家以冰雪和冬奧為主題的博物館。
鄉愁文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很多地區都有打造屬于當地的鄉愁文化展廳,來發揚和傳承鄉愁文化。近日,黃閣鎮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深入挖掘黃閣舊村歷史底蘊,圍繞黃閣鎮發展歷程、歷史沿革、村落文化等內容,以“記住鄉愁”為主題,通過文化實物列展、圖文并茂畫展、口述講解介紹等方式展示出黃閣本土紅色文化、風俗民情,打造家門口的“鄉愁文化展廳”,激發廣大黨員群眾“看得見舊村,聽得到故事,記得住鄉愁”。
寶雞市科技館據了解,寶雞市科技館這次延時開放是配合全市“歡樂寶雞”活動,從7月22日至9月底,市科技館開放時間調整為上午9點至12點,下午14點30分至20點,開放時間延長2個半小時,下午參觀人數由過去的200人調整為350人。延時開放期間,寶雞市科技館繼續實行預約參觀,市民可關注“寶雞市科技館”微信公眾號進行參觀預約。另外,65歲以上的市民和醫護人員均可免預約參觀。
隨著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至三級,中國科技館自7月23日起有序恢復開放,目前僅開放主展廳。同時,科技館還將在暑期推出“云享科學”系列活動,將科普內容移至云端。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通過圖片展示、實物陳列、場景再現等方式向參觀者介紹中國非遺文化。工匠技藝的傳承、百年老味道的美食、難舍的古箏曲和評劇……在長春市南關區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琳瑯滿目的藏品訴說著老長春文化傳承延續的脈絡。
2021年4月14日,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東溪鎮初級中學應急救護培訓展示廳建成,它是廣元市農村學校建立的首個應急救護培訓展示廳。
線上展廳是疫情以來比較常見的線上展示方式,常見的三種不同的展示方式:三維虛擬展廳、實景復刻、VR全景展廳,很多線下沒有展廳的事業單位也想線上復刻,所以一般采用的是三維虛擬展廳,近日,防城區峒中邊境“大黨委”展廳順利上線,公眾通過掃描官方“云上展廳”二維碼,足不出戶即可在線上完成整個展廳的觀展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