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的河西走廊,皚皚祁連雪山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靜靜地俯瞰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冰雪消融后的涓涓細流,如同大地的血脈,滋養(yǎng)著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它們匯聚成奔騰的大河,流淌在河西走廊的西端,穿透了那亙古的戈壁,浸潤了那茫茫的大漠,一路向西而去。
在這片被河流滋養(yǎng)的土地上,疏勒河匯成了無邊的鹽澤湖,弱水則生成了新月般的居延海。河流與沼澤交織,孕育出了一片片挺拔的胡楊和茂密的青草,這里是駱駝、黃羊、野馬等動物的樂園,也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家園。
自商周以來,羌、狄、戎部落便在這片河西地區(qū)生息。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初期,烏孫、月氏和匈奴先后在此活動,留下了歷史的足跡。然而,當西漢武帝的勢力到達河西時,這片土地便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中西文化在河西這片土地上潛移默化地交融,中原內郡的人們也源源不斷地移徙而來,將農耕文明帶到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如今,在甘肅簡牘博物館的“邊塞人家”展廳中,我們得以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探尋那塵封千年的河西邊塞歲月記憶。展覽內容以一封家書為發(fā)端,緩緩揭開了邊塞生活的神秘面紗,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那烽火連天的年代,感受著邊塞人民的悲歡離合。
一、家在居延:歷史的印記
《尚書·禹貢》中記載:“導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這里的弱水,便是今天的黑河。它流經(jīng)河西走廊的張掖、酒泉,最終注入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漢代居延地區(qū)的古居延海。在這片大漠之中,沙隨風動,因此得名“流沙”。
當我們踏入“家在居延”展區(qū)時,仿佛被一股古老的氣息所包圍。這里復原了古代邊塞人家的生活環(huán)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展區(qū)內,一座座簡陋的木屋、一片片開墾的農田,還有那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民,都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艱辛與不易。
在這片土地上,人們以農耕為生,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著頑強的抗爭。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邊塞的生活并非總是充滿陽光與希望,戰(zhàn)爭與災難時常威脅著他們的安寧。但正是這份不屈不撓的精神,才使得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生長,繁衍生息。
二、謀生之道:勤勞與智慧
邊塞條件艱苦,為了謀生,人們不得不從事著各種艱辛的勞作。在“謀生之道”展區(qū)中,我們看到了漢簡中記載的關于兩千年前居延邊塞生活以及屯戍勞作人們的鮮活印象。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農民們揮汗如雨地耕作在農田里,用鋤頭翻起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我們看到了工匠們熟練地打磨著兵器,為保衛(wèi)家園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還看到了商販們穿梭在絲綢之路上,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換取著財富與榮耀。
這些人們雖然身處邊塞,但他們并沒有被惡劣的環(huán)境所擊垮。相反,他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相互扶持,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zhàn),展現(xiàn)出了邊塞人民的堅韌與頑強。
在漢代,路途遙遙,車馬慢慢,一封書信,經(jīng)冬歷夏,方可見字如面。選取五封書信,以影像的方式與觀眾對話,跨越千年,時間流變,但人間溫情依舊,一句“死生恐不相見”其悲切之情溢于言表,令人不忍卒讀。
三、君子行役:家國情懷
漢代在官員的選拔上采取了多種形式,既有察舉制、征辟制等選拔方式,也有從低級官職逐步升遷的途徑。而無論哪種方式,對于邊塞地區(qū)的官員來說,都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艱辛。
在“君子行役”展區(qū)中,我們看到了漢代邊塞官員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狀態(tài)。他們不僅要處理繁重的政務工作,還要隨時準備應對外敵的入侵與騷擾。因此,他們需要具備能寫會算、懂法律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勝任這份職責重大的工作。
然而,即使面臨著如此巨大的壓力與挑戰(zhàn),這些官員們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履行著保家衛(wèi)國的神圣使命。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君子行役”的真正含義——為了國家的安寧與人民的幸福,他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四、巡守一方:責任與擔當
西漢時期,邊郡的太守和各屬縣的令、長們不僅承擔著民政管理的職責,還負有軍事防御的重任。他們需要帶兵打仗、巡視塞防、管理邊塞等重要職責,以確保邊疆的安寧與穩(wěn)定。
在“巡守一方”展區(qū)中,我們看到了漢代邊塞防御體系的模型與實物展示。這些防御設施包括城墻、烽火臺、關隘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漢代邊塞的堅固防線。而守衛(wèi)在這些防線上的士兵們,則用自己的生命與鮮血捍衛(wèi)著國家的尊嚴與領土的完整。
這些士兵們常年生活在邊塞地區(qū),面對著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與敵人的威脅。然而,他們并沒有因此而退縮或畏懼。相反,他們用自己的勇氣與堅韌,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土地與每一個生命。他們的精神與事跡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五、人間四味:生死相依
漢代人們相信“事死如事生”,因此,他們?yōu)槭耪邷蕚淞烁鞣N冥間所用的東西,包括前往陰間的告地書、冥器、生前衣物等等。這些物品不僅寄托了活著的人對逝者的哀思與懷念,也反映了漢代社會的宗教信仰與喪葬習俗。
在“人間四味”展區(qū)中,我們看到了漢代墓葬中出土的各種冥器與陪葬品。這些物品種類繁多、制作精美,既有反映日常生活的陶罐、銅鏡等實用器皿,也有表現(xiàn)墓主人生前身份與地位的玉器、金銀器等珍貴文物。
通過這些展品,我們可以感受到漢代人們對于生死的態(tài)度與觀念。他們相信人死后會在另一個世界里繼續(xù)生活,因此,他們?yōu)槭耪邷蕚淞艘磺锌赡苄枰奈锲罚M麄冊诹硪粋€世界里能夠安寧地生活。這種對于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與時光。
在甘肅簡牘博物館的“邊塞人家”展廳中,我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感受著邊塞人民的悲歡離合與生活艱辛。這些珍貴的文物與展品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深圳信可威展廳設計公司專業(yè)從事上市企業(yè)展廳設計、展覽展示活動策劃、展臺設計搭建的展廳設計公司,憑借多年的市場經(jīng)驗,為客戶提供前期策劃、設計創(chuàng)意、現(xiàn)場搭建和維護、倉儲、全國巡展等全流程的整體解決方案。同時開發(fā)商場、專賣店規(guī)劃、設計、制作、會議活動策劃和現(xiàn)場布置、平面廣告創(chuàng)意策劃等多項服務。
記者近日獲悉,為打造好對外宣傳的“名片”,江門人才島綜合展覽館(以下簡稱“綜合展覽館”)經(jīng)過緊張施工,將于春節(jié)后交工。
近日,國家大劇院啟動全球首次“8K+5G”直播,又一項“新技術”入駐文博領域,助力文化傳播。如今,AI(人工智能)、AR(增強現(xiàn)實)、VR(虛擬現(xiàn)實)、智能體感互動、3D模型、720度觀覽等新技術在文博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垃圾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具有社會、經(jīng)濟、生態(tài)等幾方面的效益。日前,湖州市南太湖新區(qū)首個垃圾分類展廳在鳳凰二村落成,附近的居民們有了深入了解垃圾分類的新去處。
水資源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國家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很低的,而且我國的淡水資源還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現(xiàn)象!節(jié)水教育基地展廳內,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向人們展示了我國水資源的現(xiàn)狀。昨日,百色市啟動2023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今年活動的最大特色是該市節(jié)水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投入使用,節(jié)水宣傳有了新的平臺。
福建省首家智慧化眼健康科普館——廈門眼科中心眼健康科普館31日在廈門眼科中心五緣院區(qū)正式開館。
為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4月19日,在泰國曼谷啟動儒學中心海外展廳,尼山世界儒學中心首家海外展廳舉行揭牌儀式,并宣布展廳正式啟用。
近日,位于平望鎮(zhèn)的蘇嘉鐵路遺址文化展覽館建設進度條“刷新”,主體建筑部分完成70%,建筑結構已經(jīng)搭建完畢,正在進行內外粉刷和墻面貼磚工作,整體施工進度60%左右。在建的展覽館旁,是將于明年通車的滬蘇湖鐵路,新老鐵路將在此相遇并上演穿越時空的交會。
博物館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娛樂等功能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表現(xiàn)出來,可以擴大博物館的收藏和展示空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向博物館呈現(xiàn)真實物理博物館的立體方式,從而將博物館帶入一個公眾可以參與互動的新時代,引起觀眾的濃厚興趣,從而達到科普的目的。近日,滄州博物館打造了“革命烽火 紅耀滄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滄州革命史展”網(wǎng)上展廳!
仰韶文化博物館展陳大綱以“仰韶 和她的時代”為主題,主要展示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出土的珍貴文物。基本 陳列分為五部分:“考古圣地:國史重建與發(fā)現(xiàn)仰韶”“文化坐標:仰韶文化的發(fā)展歷 程”“黃河兒女:仰韶時代的文明敘事”“最 早中國:多元走向一體的仰韶文化”“世界的仰韶:彩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