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陜西省榆林市佳縣舉行。
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位于佳縣東方紅文化產業園,是一座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建筑面積16780平方米,展陳文物和實物一萬多件,包括序廳“黃河之水天上來”、第一展廳“大河湯湯睇四方”、第二展廳“文明曙光耀九州”、第三展廳“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第四展廳“黃河安瀾海晏清”等主展廳以及“‘昂米’就在岸上住”專題展廳。該館以文物、圖版、浮雕、沙盤、游戲互動、VR體驗等多種展陳形式,豐富觀眾參觀體驗,增進觀眾對黃河文化歷史的認識。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2021年太原論壇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共同舉辦。論壇以“能源氣候環境”為主題,擬于9月上旬在山西太原舉辦。
在那遙遠的河西走廊,皚皚祁連雪山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靜靜地俯瞰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冰雪消融后的涓涓細流,如同大地的血脈,滋養著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它們匯聚成奔騰的大河,流淌在河西走廊的西端,穿透了那亙古的戈壁,浸潤了那茫茫的大漠,一路向西而去。
5月10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洛陽正加快博物館數字化升級,借助科技力量推動“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高質量發展。目前,多家博物館已通過打造數字館、虛擬展廳等形式,把博物館搬上“云端”,賦予歷史文化新的打開方式。
經濟全球化,導致文化也趨同式,這一現象對當地特色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因此保護地方文化也非常重要,在地方特有文化展示館,向人們展示的是這一地區特有的民俗文化,從而對當地文化的保留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昨日,經過兩年精心打造的公益性文旅融合項目“黃河故事”——河南民俗文化展示館正式開館。
“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過計算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設計方案抵減“碳足跡”、減少碳排放,達到“零碳”-即碳的零排放。近日,北碚區以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為契機,打造重慶首個零碳展廳——零碳小屋,旨在倡導低碳生活理念,有效改善區域環境,引領重慶低碳經濟發展。
虛擬展廳是利用計算機三維虛擬建模技術,它不同于以往的圖片展示與一般的視頻瀏覽,帶給觀看者的是一個高度互動的3D虛擬現實環境,一種足不出戶便如同身臨其境的全新體驗。近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日前與全國十家博物館、紀念館聯動,推出了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專題展覽——“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此次展覽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運用VR全景技術打造了線上虛擬展廳,讓身處各地的觀眾在“云端”即可觀展。
武陵稅務文化展廳采用“黨建紅”和“稅務藍”相結合作為主基調,由皂果路辦公區一樓因地就宜改建而成,總面積約420平方,展廳將“忠誠擔當、崇法守紀、興稅強國”的中國稅務精神和“歷史傳承”作為主線貫穿始終,以圖像文字、實時數據展示相結合,生動展示了武陵稅務人踐行初心,使命擔當的具體實踐。
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展示與傳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0月9日,從大連市自然資源局獲悉,目前,中國黃海(渤海)候鳥棲息地(二期)正在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為營造全民參與申遺的濃厚氛圍,向公眾展示大連的魅力,彰顯城市風貌,大連候鳥棲息地展覽館已經建成。
年度最猛的館深圳科技館新館強勢開館,坐落在光明科學城的深圳科學技術館于2025年5月1日正式開館!作為深圳“新時代重大文化設施”之一,深圳科學技術館建設用地面積6.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83萬平方米。場館建筑以深灰色金屬外衣勾勒出“大飛船”造型,U型布局融合未來設計與自然生態,打造深圳科技文化新地標。